作者:欧嵩凤 来源:药学院 校对:李新春 审核:林晓 发布时间:2023-04-17
近日,药学院“广西高校微纳生物分析与药物筛选重点实验室”在肝癌化学/光热联合治疗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An inorganic-organic-polymeric nanovehicle for targeting delivery of doxorubicin: Rational assembly, pH-stimulus release, and dual hyperthermia/chemotherap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为题,发表在中科院生物物理一区学术期刊《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 Photobiology, B: Biology》(IF:6.81)。药物分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杨建英为论文第一作者,李新春教授为通讯作者。
肝细胞癌是一种全球高发性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化疗是肿瘤治疗的一种传统手段,然而疗效通常欠佳,因为传统的化疗药物组织特异差、毒副作用大,易产生多药物耐药。作为一种经典的抗肿瘤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 DOX)在肿瘤化疗中应用十分广泛;然而,阿霉素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致死性心脏毒性等,提高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和组织的靶向输运以降低其毒副作用是近年来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热点。另一方面,单一的化疗药物治疗效果较为有限,联合治疗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比如化疗和光热治疗。现有的光热剂如贵金属纳米粒、上转换稀土材料、石墨烯、有机染料、共聚高分子、二维金属纳米片、金属半导体(如CuS纳米粒)等,然而这些光热剂或受制于光吸收能力弱、光热转换效率低、稳定性差,或具有潜在的生物毒性。因此,设计制备新型高效光热剂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硫化铜(CuS)纳米粒由于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效率和肾清除率,在肿瘤光热治疗研究中备受青睐;然而,CuS分散性差严重制约了其生物医学应用。
基于此,研究团队制备了一种核壳型双重光热剂——CuS@聚多巴胺纳米粒,将CuS和聚多巴胺(PDA)两种光热剂有效整合,在增强其光热转换效率的同时赋予杂合纳米粒子良好的分散性和生物兼容性;进一步,通过迈克尔加成反应偶联聚丙烯酸(PAA),后者可以静电吸附阿霉素分子并通过酰胺偶合反应负载抗-GPC3靶向抗体,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组织的靶向输运、pH刺激释药、化学/光热协同抗肿瘤治疗。制备的CuS@PDA-PAA/DOX/GPC3靶向纳米药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光热性能以及高效的载药率、靶向输送和肿瘤微环境释药特征。细胞和动物实验证实,光热和化疗联合作用可以高效杀灭肝癌细胞(HepG2),导致肿瘤灶显著消融;组织学分析表明,设计的纳米靶向药物有效减轻DOX的肝毒性和心脏毒性,从而达到“减毒增效”目的,为构建新型抗肝细胞癌纳米药物提供了研究思路和设计策略。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011134423000362?via%3Dihub